找到相关内容8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延寿《宗镜录·标宗章》读解

    后世的影响为最大。   《宗镜录》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,分为三章,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,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,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。所谓“标宗”,即&ldquo...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“圆”,重重无尽,圆融无碍的说教,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“佛语心为宗,无门为法门”,互相呼应。有时禅家宗旨得到《华严》义理的引证而愈益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0841513.html
  • ‘房山石经’千句大悲咒初探

    观音”。  《佛像图汇?卷二》载:“三十三观音”的第十四尊即为“青颈观音”。  第二节 96句与84句大悲咒乃“同本译异”  引证一:  不空96句的《圣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》与...册页204中─下),也就是96句大悲咒和84句大悲咒是属于“同本”的大悲咒,只不过是翻“译”内容略有差“异”而已。【《至元法宝勘同总录》的记载参见附录图一】  引证二:  在《房山石经》第二十七册页...

    果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4749849.html
  • 摄类原词莹澈镜论

    有法,应是大种所造,是大种所造触七种随一故。若不成立,风有法,应是大种所造触七种随一,是轻故不遍。对此有云:应有遍,若是轻,遍是大种所造触七种随一故。若不成立,若是轻,应遍是大种所造触七种随一,若引证大种所造触七种时,须引证轻为其一故不遍。若根本许,风有法,应非大种所造,是大种故。若不成立,风有法,应是大种,是四大种随一故。若不成立。风有法,应是四大种随一,是风故。  有云:白马有法,应是显色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5538559.html
  • 佛教报恩孝亲谈

    已经详细说明过了。现在专门说明佛教报恩孝亲,引证经文,根据事实,加以述明,以解世人对佛教的疑窦。   儒俗的孝亲法   未谈佛教以前,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世俗人,他们是怎样孝养父母的。在我们中国儒书上...九族生天。”不但报答一世父母的亲恩,而且报答生生世世的亲恩,使九族之亲,皆得离苦,这是多么大的孝道啊!   佛典引证孝亲   有人妄说佛教不讲孝道,这是他与韩愈犯了同样的毛病,记得韩愈贬到...

    煮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2140200.html
  • “约时被机”解读——《安乐集》研学札记之一

    。”并引证《正法念经》:“行者一心求道时,常当观察时方便。”理论基础是《大集月藏经》关于佛灭度后几个五百年佛法凌替的教诲。后世常依此经将佛入灭后之时代依次称为正法时代、像法时代与末法时代,虽每个时代...为中国上智下愚众生所接受。  其二曰“机”,按佛门讲,“机”是根机、机缘意,指能接受佛陀教法者的素质和秉赋。在第一大门第二节引证数部经典,说明根机于修行者的重要。如引《大智度论》:“有二种人,得福无量...

    冯巧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4142589.html
  • 吕澂:南北宗禅学的流行(2)

    不大正确的看法,或者根本“不看古教”,只凭自已的理解不要典据,或者“乱有引证”,并不符合原来的教义,清凉文益对教很有研究,注意到五家中人的这些缺点,乃“因僧看经”而引起了他的感慨,写了一颂:“今人看古教。”今人看经,心中烦恼,但要免除烦恼,仍只有认真看经之一途(见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九)。在《十规论》中第八论,他又针对“不通教典,乱有引证”的现象说:“凡欲举扬宗乘,援引教法”这是可以的,但“须是先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3747593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研究论著汇要(3)

    乱有引证”,并不符合原来的教义,清凉文益对教很有研究,注意到五家中人的这些缺点,乃“因僧看经”而引起了他的感慨,写了一颂:“今人看古教。”今人看经,心中烦恼,但要免除烦恼,仍只有认真看经之一途(见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九)。在《十规论》中第八论,他又针对“不通教典,乱有引证”的现象说:“凡欲举扬宗乘,援引教法”这是可以的,但“须是先明佛意,次契祖心,然后可举而行,校量疏密”。这是对待教的正确态度。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850038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的经题

    所谓七番者,一标章、二生起、三引证、四观心、五料简、六开合、七会异。一、标章,即是分科。所谓“标其章段,详解以便”。先标五重之名,一释名、二辨体、三明宗、四论用、五判教相。之所以先标章者,使经文...证果,大用乃彰,故宗而论用。而用有小大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,故终须判教相,使其不相混滥。之所以明生起者,俾其听者不杂乱的有条不紊、井然有序,令起定心故。三、引证,即引佛陀金口诚言,以证明自己所发言论...

    曲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4050375.html
  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(7)

    ,或者“乱有引证”,并不符合原来的教义。清凉文益对教很有研究,注意到五家中人的这些缺点,乃“因僧看经”而引起了他的感慨,写了一颂:“今人看古教,不免心中闹,欲免心中闹,但知看古教”。今人看经,心中烦恼,但要免除烦恼,仍只有认真看经之一途(见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九)。在《十规论》中第八论,他又针对“不通教典,乱有引证”的现象说:“凡欲举扬宗乘,援引教法”这是可以的,但“须是先明佛意,次契祖心,然后可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2356403.html
  • 苏轼和佛教

    坎坷而归诚佛教,常好以佛论儒,以儒论佛,触类旁通而深入求之。在前面提到的《大悲阁记》中,苏轼就是先引证了孔子的话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论证得出结论:“废学而徒思者,孔子之所...。这是以儒家的恕道阐释佛家的仁慈,是苏轼贯通儒释的一个明证。苏轼临终那年(建中靖国元年)正月一日所写《南华长老题名记》在论述佛教修行成就的高低大小在于一念之差时,他引证了孟子、子思论圣人之道的有关言论...

    毕素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3762779.html